急救训练,心肺复苏培训,急救常识介绍,急救知识推广
上海CPR模型网首页 上海CPR模型网企业简介 上海CPR模型网产品介绍 上海CPR模型网供应信息 上海CPR模型网产品价格 上海CPR模型网技术新闻 上海CPR模型网售后服务 上海CPR模型网客户留言 上海CPR模型网联系方式
上海荣育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销售QQ1:188159587

  销售QQ2:853786677

  手机(微信):13671557885  18019719155

  电话:021-63811399

医学行业新闻

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护方法与措施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4-23 16:34:48

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护方法与措施
时间:2011-10-31 17:06 | 来源:丹东市卫生局 | 点击: 次
内容摘要:一、现场急救 1、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首先要清除掉口鼻腔中的泥土,保护呼吸道通畅。迅速转送医院。 2、休克伤员平卧,尽量减少搬动。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休克往往伴胸腹外伤,要迅速转送医院。 3、开放伤应快速清除伤口周围泥土,用敷料或其它洁净物品一、现场急救

  1、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首先要清除掉口鼻腔中的泥土,保护呼吸道通畅。迅速转送医院。

  2、休克伤员平卧,尽量减少搬动。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休克往往伴胸腹外伤,要迅速转送医院。

  3、开放伤应快速清除伤口周围泥土,用敷料或其它洁净物品包扎、止血。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开放伤口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发生率很高,应尽快送医院彻底清创,肌注破伤风抗毒素。

  4、四肢骨折选择一切可利用的方法进行妥善固定后迅速转送医院。

  二、骨骼创伤

  自然灾害造成的骨骼【模型】创伤多数比较严重,比如:开放性骨折、脊柱损伤、挤压综合症、骨折碎片刺伤血管引发大出血等,这些由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骨创伤救治一定要快。

  1、快速脱离危险环境。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骨创伤后,许多伤员可能仍然被埋在瓦砾下面,由于已有损伤发生会活动受限,余震不断可能产生二次损伤,因此尽快使伤员摆脱危境是第一要务。

  2、快速判断伤情。地震等自然灾害产生的骨损伤经常同时合并内脏、颅脑、胸部等重要部位的损伤,因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伤者最重要问题。另外,现场务必注意那些相对“沉默”的伤者,最重的病人往往就在其中。

  3、快速制动、止血。骨创伤会导致局部畸形,由于疼痛或搬运,破碎的骨折片会不断活动,进而导致骨折断端刺激血管、神经,因此把人救出之后,要对损伤部位制动,有活动性出血必须现场处理。

  4、快速清创、固定。开放性骨损伤会导致日后的伤口感染,影响骨折愈合,强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清理创口,早期手术对于最大限度保持肢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颈椎骨折搬动时要保持头部与身体轴线一致;胸腰椎骨折搬动时身体保持平直,防止脊髓损伤。途中要将伤员与平板之间用宽带妥善固定,尽量减少颠簸对脊髓造成的损伤。

  三、四肢动脉大出血

  可用止血带止血法,这种止血方法较牢固、可靠,如果现场无橡胶止血带时,可在就地取材,如布止血带、线绳或麻绳等。

  使用止血带时应注意的问题:

  1、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的部位。上臂的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而引起上肢麻痹。

  2、上止血带前,先要用毛巾或其他布片、棉絮作垫,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紧急时,可将裤脚或袖口卷起,止血带扎在其上。

  3、要扎得松紧合适,过紧易损伤神经,过松则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一般以不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或出血停止为度。

  4、结扎时间过久,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因此要每隔1h(上肢或下肢)放松2~3min;放松期间,应用指压法暂时止血。寒冷季节时应每隔30min放松一次。结扎部位超过2h者,应更换比原来较高位置结扎。

  5、要有上止血带的标志,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用止血带止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置,防止出血处远端的肢体因缺血而导致坏死。

  四、烧伤的现场急救

  1、烧伤后急救的原则是迅速移除致伤源,终止烧伤,脱离现场,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对于烧伤民间的“急救”措施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在创面上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等,这些物品都不利于热量散发,同时可能加重创面污染。在火焰烧伤中,伤员奔跑呼喊,以手灭火;在油燃烧致伤中用水灭火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有效的措施为立即去除致伤因素,并给予降温。火焰烧伤时,切忌奔跑、呼喊,以手扑火,以免助火燃烧而引起头面部、呼吸道和手部烧伤,应就地滚动,或用棉被、毯子等覆盖着火部位,适宜水冲的,以水灭火,不适以水冲的,用灭火器等。

  去除致伤因素后,创面应用冷水冲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防止热力的继续损伤,可减少渗出和水肿,减轻疼痛。冷疗需在伤后半小时内进行,否则无效。具体方法是,烧伤后创面立即浸入自来水或冷水中,水温要求不严格,15°C -20°C左右即可,亦可用纱布垫或毛巾浸冷水后敷于局部半至一小时,或更长,直到停止冷疗后创面不再感觉疼痛。冷水冲洗的水流与时间应结合季节、室温、烧伤面积、伤员体质,气温低,烧伤面积大,年老体弱,则不能耐受较大体表范围的冷水冲洗。冲洗后的创面,不要随意涂沫基层医疗单位和家庭常用的一些外用药如龙胆紫、红汞等,以免影响清创和对烧伤深度的诊断。创面可用无菌敷料,没有条件的可用清洁布单或被服覆盖,尽量避免与外界直接接触,尽快送医院诊治。

  2、吸入性损伤的现场急救:吸入性损伤是指热空气、蒸气、烟雾、有害气体、挥发性化学物质等致伤因素和其中某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被人体吸入所造成的呼吸道和肺实质的损伤以及毒性气体和物质吸入引起的全身性化学中毒。

  吸入性损伤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热损伤,吸入的干热或湿热空气直接造成呼吸道粘膜、肺实质的损伤;二是窒息,因缺氧或吸入窒息剂引起窒息是火灾中常见的死亡原因,由于在燃烧过程中,尤其是密闭环境中,大量的氧气被急剧消耗,而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使伤员窒息。另一方面,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可产生一氧化碳,含氮物质不完全燃烧可产生氰化氢,两者均为强力窒息剂,吸入人体后可引起氧代谢障碍,导致窒息;三是化学损伤,火灾烟雾中含有大量的粉尘颗粒和各种化学性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局部刺激或吸收引起呼吸道粘膜的直接损伤和广泛的全身中毒反应。

  发生吸入性损伤后应迅速使伤员脱离火灾现场,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清除口鼻分泌物和碳粒,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者给予导管吸氧,判断是否有窒息剂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中毒的可能性,及时送医院进一步处理,途中要严密观察,防止因窒息而死亡。

  3、烧伤伴合并伤的现场急救:火灾现场造成的损伤,往往还伴有其他损伤,如煤气、油料爆炸,可伴有爆震伤;房屋倒塌,车祸时可伴有挤压伤;另外,还可造成颅脑损伤、骨折、内脏损伤、大出血等。在急救中,对危急病人生命的合并伤,应迅速给予处理,如活动性出血,应给予压迫或包扎止血。开放性损伤争取灭菌包扎或保护,合并颅脑、脊柱损伤者,应在注意制动下小心搬动。合并骨折者,给予简单固定等。

  伤员经过现场急救后,应尽快转送医院,送院的原则是尽早、尽快、就近,对轻中度烧伤,一般可以及时转送,但对重度伤员,因伤后早期易发生休克,故对此类伤员,应首先及时建立静脉补液通道,给予有效的液体复苏,能有效预防休克的发生或及时纠正休克,减轻创面损伤程度,降低烧伤并发症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成人烧伤面积大于15%,儿童大于10%,其中Ⅱ度以上(含Ⅱ度)面积占1/2以上者,即有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可能性,多需要静脉补液治疗。
  2011年7月30日下午,白银市卫生局和兰空机关医院举行了自然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军地联合演练,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白银市卫生系统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方案和军地联合行动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演习,提高了白银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急救援的能力。

  演练的内容,是模拟一起村寨泥石流灾害发生后造成5人死亡、15人受伤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目的是通过这次模拟人演练,达到完善应急机制、锻炼应急队伍、协调军地应急力量、提高应急实战能力。

  参加这次演练单位有:白银市卫生局、兰州军区空军机关医院、市红十字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参加演练的人员有: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年志愿者医疗救治队(市红十字青年志愿者医疗救治队)、兰空机关医院紧急救援队、军地联合医疗救援队(兰州军区机关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卫生监督执法队、灾区卫生防疫队、采供血队人员。

  兰州空军机关医院副院长周衍亮同志及医疗专家,白银市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市红十字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市妇幼保健院负责人出席观摩了演练。演练的总指挥由白银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俊明担任,副总指挥由兰空机关医院副院长周衍亮、白银市卫生局副局长连军海担任。

  演练分启动市级应急预案,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年志愿者医疗救治队抢救伤员,兰州军区空军机关医院紧急救援队抢救伤员,疾控、监督、供血分队卫生防疫和采供血演练,军地联合救援队演练五个主要环节,组织严密、安排合理、衔接顺畅,演练真实,达到了熟悉预案、规范程序、锻炼队伍、提高处置能力的预期目的,军地双方进行了成功的配合。

  演练结束后,白银市卫生局局长马俊明和兰空机关医院副院长对演练进行了点评。马俊明要求,白银市各参演单位要认真学习部队医院在演练中的好做法,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积累经验,提高全市卫生系统的卫生应急工作水平。要围绕《白银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职责,不断健全完善响应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程序,培训人员,配置设备,确保真正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协调作战、高效运转、临危不乱,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